蕭姓 的歷史相當悠久 。 說中有古蕭國大致可上溯至夏 、 商之際 , 距今至少已有3500年左右的歷史 。 就是 从有史藉確實記載的殷民六族中的“蕭氏” 算起 , 也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漫長歲月 。 一般蕭姓家譜探源 , 大都上溯至時期宋國的蕭氏,从其得封附庸國算起,距今也約有2600多年了。應該說,上述三支蕭氏融匯為今天漢族蕭姓主源。另一个重要源頭,是距今千余的遼國契丹族,该族唯耶津、蕭二姓,其人數不少,遼史中蕭氏有傳者也頗可觀,今北方各族蕭氏或出此源,近代一些少數民族在汉化過程中, 出現的蕭、肖之姓,也可視為本姓旁支。
蕭作姓氏,其起源有一段復雜的故事,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宋閔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夏, 宋國在攻打魯國時, 宋國猛將南官萬魯國俘虜,後來經過請求, 魯國才把南宫萬放回宋國。次年秋, 宋公帶着南宫萬外出打獵, 因博(一種賭輸贏的游戲)而發生争吵, 宋公怒, 用侮辱性語言説:“始吾敬若(你); 今若, 滷房也”南宫萬最怕别人説他當過俘虜, 羞惱中抓起棋盤將宋公醇酒把南宫萬灌醉, 用皮革在蕭地建立蕭國, 稱爲蕭叔, 爲宋國的附庸國。公元前597年, 蕭國爲楚國所滅, 子孫以國爲氏, 稱蕭姓。唐、宋時期的姓氏書, 如《元和姓》、《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辨證》等, 都或簡或詳地記載了蕭姓形成的上述過程。
另據《左傳·定公四年》記載,“殷民六族”(周分給魯國的商朝遺民)有蕭氏(當出自今河南安陽、淇縣一帶), 但因世系資料不足, 所以蕭氏族譜大都以大心爲始祖。打死于蒙接着, 又打死大夫仇牧, 殺大宰華督, 更立公子游爲君, 宋國諸公子見勢不妙, 大多數逃到蕭邑(今安徽蕭縣西北), 公子御説逃到亳邑, 蕭邑大夫爲子姓, 是宋國公族子弟, 名叫大心, 他和諸公子共同組成一支軍隊, 于當年冬天擊殺南宫萬之北南宫牛和新君游, 立御説(宋公弟)爲君, 就是宋桓公, 南宫萬逃到陳國。宋人賄赂陳國。陳人設計以。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及《史記》、《漢書》等記載, 戰國年時, 大心的裔孫蕭不疑, 爲楚相春申君的上客, 世居豐、沛(今江蘇豐縣、沛縣一帶)。秦末沛縣人蕭何, 佐劉邦起義, 當起義軍入咸陽後, 他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圖書, 掌握全國山川險要, 郡縣户囗、社會情况, 在楚漢戰争中, 他推薦韓信爲大將, 以丞相知分留守關中, 輸送士卒糧餉, 支援作戰, 西漢王朝建立, “論功第一”, 封酂侯。此後, 定律令制度,助漢高祖消滅异姓諸侯王。蕭何有二子: 遺、則。蕭則之子彪, 任諫議大夫, 侍中, 以事始蘭陵陵丞縣(今山東棗莊市南)。蕭彪的玄孫蕭望之, 任御史大夫居杜陵 (今陝西西安東南), 至其孫蕭紹, 復還蘭陵 (今山東蒼山西南) 。蕭紹的玄孫蕭苞, 爲東西漢末有梁(今河南商丘縣南)人蕭秉, 王莽時爲講學大夫;東漢有隆慮(今河南林縣)人蕭, 善吹簫, 説明已有蕭氏居于河南境内。南北朝時期, 蕭氏顯貴于天下, 繁衍昌盛, 人才翬出。南朝宋禁軍將蕭道成, 祖先爲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 遷居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 他乘宋皇族内亂,掌握國政大權, 殺後廢帝, 立順帝, 于宋代四七九年稱帝, 國號齊, 建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史稱南齊或蕭齊, 共歷七帝、二十四帝, 南蘭陵蕭氏另一支中的蕭衍, 原爲南齊纏州刺史, 鎮守襄陽, 乘齊内亂, 于五零二年奪取帝位, 國號梁, 易都建康, 史稱蕭梁, 共歷四帝。五十六年, 于五五七年爲陳所代, 南朝齊、梁兩朝, 皇帝子孫衆多, 如齊高帝 (蕭道成) 有十九子, 齊武帝有二十三子, 齊明帝有十一子。梁武帝(蕭衍)有十一子, 梁簡武帝有二十子, 這説明蕭氏人口在此期間有較大的發展。與此同時, 被魏、被齊、被周的蕭氏, 也是比較興旺的家族。唐初, 河南萧姓有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福建定居。至宋代, 有的又居廣東的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 在與北宋對峙的遼國, 是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 分爲國舅大父房, 國舅少父房, 在遼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上文提到的蕭望之, 爲西漢大臣, 宣帝時歷任左逢翎、大鴻驢、太子、太傅等吕。公元前五一年曾主持仁義, 評議會儒生對《五經》同异的意見。元帝即位, 以師傅甚受尊重。南朝時的蕭氏名人, 均出自南陵蕭氏家族。例如: 齊武帝次子蕭子良, 封競陵王, 官到太傅, 曾延攬文士, 抄五經百家, 編成《四部要略》千卷, 又著有内外梁史學家; 梁武帝蕭衍, 長于文學, 精樂律, 并善書法; 蕭衍之弟蕭宏, 爲大富翁, 家有庫房百家, 積錢三億元餘, 他物不計其數; 蕭衍長子蕭統, 爲文學家; 第二子, 梁簡文帝蕭綱, 亦長于文學; 第七子梁元帝蕭繹, 生平著作甚鑫, 今存《金樓子》輯本。隋末, 有後梁宣帝曾孫蕭銑, 于六一八年稱帝, 都江陵, 割據長中游等地, 有兵四十萬。唐代有散文家蕭穎士, 還是蕭瑀、蕭至忠、蕭嵩、蕭華、蕭復,蕭俛、蕭遺等十人任宰相。南宋有畫家蕭照, 詩人蕭德藻。遼國有景宗後蕭太後, 聖宗時攝國政, 還有精通契丹文、漢文的史學家蕭韓家奴, 女詩人觀音, 大臣蕭思温, 蕭孝穆、蕭惠、蕭奉先, 將領蕭撻凛。元代有戲曲作家蕭德祥。清代有畫家蕭雲從。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蕭朝貴。近現代有著名京劇演員蕭長華, 音樂教育家蕭友梅, 中國共産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蕭楚女。由此可見, 蕭姓人才濟濟。
在當今中國一百大姓中, 蕭姓居于三十三位。
漢代初年有相國蕭何。太子太傅蕭望之東海蘭陵人。南朝梁武帝蕭衍。(急就章)列爲漢代常見姓氏之一。唐代有蕭穎士, 穎川人詩人。元代有月潭淮人,畫家。(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録蕭氏455例, 宋朝(百家姓)列爲第099姓。又有蕭氏, 南北朝時, 南齊的巴東王子蕭響曾經叛變, 後被鎮壓。齊武帝 (蕭頤) 賜蕭響之族以凶德改姓蕭。
(姓氏來源) 1、出自子姓, 以國名爲氏, 據《風俗通義》及《元和纂》所載, 周代宋國微子之後, 姓叔大心有功封于蕭, 成爲宋的附庸小國, 故址在今安徽省, 蕭縣西北。公元前597年被楚國所破, 子孫以國爲氏, 西漢相國蕭何即爲其後。2、古代贏姓部落首領柏翳之後孟虧, 作士于蕭, 其後人逐以蕭爲氏。
(地望分布)《郡望百家姓》雲: 蕭氏望出蘭陵郡。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從東海郡分出一部分, 置蘭陵郡, 治所在丞縣 (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鎮), 轄境相當于今山東省南部棗莊及騰縣一帶。隋朝廢此郡,又東晋初僑置, 治所在今江蘇省丹陽市東。蘭陵縣, 戰國時楚置, 治所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南蘭陵鎮, 春申君以荀卿爲蘭陵令, 即此。
【楹聯】風蕭引侣(蕭史)。虎穴衛視 (蕭啓) 蕭史, 春秋時人。善吹簫,作鳳嗚。秦穆公以女兒秦弄玉妻之, 爲作鳳臺以居, 一夕吹簫引鳳, 與弄玉升而去。
蕭啓, 清代人, 奉母避亂, 誤人虎穴, 虎視之, 蕭啓以身掩母。 泣告曰:“可咬我, 勿傷母”。虎乃去。
三瑞御史(蕭定基)八業相公(蕭瑀)
蕭定基, 李守一, 宋代廬陵人, 天禧年間(公元1017一1021年)進士,累官監察御史, 宋仁宗曾把彭齊的文章 ,楊伾清操和定基的政事稱作三瑞。
蕭瑀, 字時文, 唐代有南蘭陵人, 好經術, 善屬文位至宰相, 其後凡八世爲相。
收圖與漢(蕭何)輔政匡君(蕭望之)
蕭何(公元前? - 前193年) 漢代沛縣人, 佐劉邦建立漢王朝, 高祖人咸陽, 蕭何收秦代律令圖籍得以確掌全國山川險要, 郡縣户口等。漢代律令典制多出其手, 論功第一。
蕭望之(公元前106 - 前41年), 字長倩, 漢代東海郡蘭陵人, 官至太子太傅, 授太子(元帝)經。宣帝病重, 遺詔瑀輔政, 元帝即位望之以師傅見重多所匡正。
文著六朝(蕭統)相傳八葉(蕭瑀)
蕭統 (公元501 - 531年), 字德施, 南朝梁武帝長子, 好文學, 博覽群書, 曾召集文士輯(昭昭文選)。
蕭瑀, 唐代人, 其祖孫八世爲相, 名一時。
春隨勞燕至, 歌引鳳凰來。
蕭, 是一個金碧輝煌的姓氏, 兩、三千年以來, 出過九五之尊的帝王, 千秋共世的名臣大將, 對傳統文化著有貢獻的蕭姓學者, 更是不絶于歷代的史書。蕭, 真是一個光榮的姓氏。
蕭姓的古老, 是世所公認的。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 他們的起源, 可以遠遠地追溯到三千七百年以前的殷商時代, 正如「左傳」上所説的:「殷民六族, 一爲蕭氏」, 以及「姓氏考略」上所指的「蕭氏, 殷舊姓也, 望出蘭陵、廣陵」。這些記載, 認諸其後蕭氏後裔的活動情形, 便知絶對不假, 因爲, 在周武王得天下之後, 蕭姓氏的古人便屢見于史書, 向來是一個爲人所熟悉的姓氏。同時, 他們幾科全是當時的蕭國人, 當時的蕭國, 指的是現在江蘇省北方的蕭縣之地, 而「姓名考略」上指出蕭氏是「望出蘭陵、廣陵」兩地, 蘭陵是現在的山東嶧縣 (另有一處南蘭陵, 則爲今之江蘇武進), 廣陵是現在的江蘇省江都縣, 則從地點上來説, 切氏的源遠流長, 也十分明題。
關于蕭姓的來源, 還有一種比較具體的考證, 分見于「姓纂」和「通志」以及「風俗通」等書,「姓纂」指出: 「宋微子之後, 支孫封于蕭, 蕭叔大心子孫有功, 因邑命氏焉, 代居豐沛, 至不疑爲楚春申君客」;「通志氏族略」則更詳盡地指出: 「蕭氏, 古之蕭國也, 其地即徐州蕭縣, 後爲宋所并, 微子裔孫大心平南宫長萬有功, 封于蕭, 以爲附庸, 宣十二年楚滅之, 子孫因以爲氏」;「風俗通」的記達也差不多:「宋樂叔以討南宫長萬有功, 受封于蕭, 列附庸之國。 漢相國蕭何即其後」。從這三段記載來看, 蕭氏是出自周代宋國的公族, 而當時的宋國, 大家都知道, 是由殷商的後裔所建以奉湯祀的, 而蕭國却由微子裔孫大心所建。如此一來, 蕭氏源遠可以直溯到上古聖君商湯, 其理甚明!
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中, 曾經好幾次提到這個由商湯後代所建的蕭國, 例如, 十二年」上有「群公子奔蕭」之句,「宣十二年」也有「楚子代蕭, 送華叔以蔡人救蕭怒圍蕭, 蕭潰」的記述。這個蕭國的所在地, 根據後世的考證, 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蕭縣所以, 後世蕭姓中國人的發源于這個地方, 是不容置疑的。
蕭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 在臺灣排名第三十。通志氏族略: 蕭氏, 古之蕭國也, 後爲宋所并, 宋微子孫大心, 平南宫長兼有功, 封于蕭, 子孫因以爲氏。按蕭姓出自姬姓, 是古帝王嚳的後代。嚳的後代有一個叫仲衍的, 是商末名臣微子的胞弟。仲衍的後代大心, 是當時宋國公族的公子。宋國將領南吕禺迴反, 殺死宋王, 立公子游爲宋君, 大心率人擁立公子御説爲宋桓公, 并且殺死了南宫萬和公子游, 立了大功, 被桓公封于蕭, 建立了蕭國, 史稱蕭叔。後來蕭國被楚國所滅, 子孫們用國名作爲自己的姓氏, 從此姓蕭。蕭姓在戰國時期, 衹要在河南、江蘇一帶發展。南北朝時期,蕭姓顯貴天下, 建立了南齊和蕭梁兩個國家, 并且在北齊, 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唐代, 蕭姓有人開始遷居福建, 宋代時又有人遷居廣東, 清朝康熙年間, 蕭姓開始進入臺灣。
此外, 住在中國北方和東北的契丹族蕭姓, 也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家族。 在與宋朝對峙的遼國時期, 曾經舉足輕重, 立下漢馬功勞。
蕭姓是中華姓氏家族中最古老成員之一。蕭氏是黄帝的嫡傳,出自距今4000多年前遠古時代帝嚳的後裔。黃帝下傳玄囂, 玄囂傳嶠極, 嶠極傳帝嚳。帝嚳姓姬, 他的後裔中有一支家族, 善馴鳥獸, 部落首領爲伯翳, 居住在贏, 便爲贏氏。時有孟虧像其祖伯翳那親樣馴服鳥獸, 因助夏禹治水有功而被夏王封土于“蕭”, 開始以國名爲氏, 即稱“蕭孟虧”。當時姓氏不多, 傳説黄帝有子25人, 成立25個“宗”、有14人得姓, 共分爲12個姓, 但力量强大、後裔延續到商周時期的衹有姬、祈、任、姞4姓, 蕭姓爲黄帝姬姓後裔的一個姓。
到了商朝, 有殷民六族: 徐氏、條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蕭氏既是族名, 也是該族成員之姓氏。春秋時期, 有作爲宋的附庸國的“蕭國”,由蕭叔大心管理。公元前597年, 蕭國爲楚所滅, 這時傾國百姓, 包括原來非蕭姓族人, 均改爲蕭姓, 形成大批蕭姓人口。後來又有遼國及其他少數民族姓氏改(譯)來的蕭氏, 蕭氏人口不斷發展壯大, 并在河南郡、蘭陵、南蘭陵、遼已室部拔裏部形成郡望。隨着朝代的變遷, 蕭氏不斷發展并遷移到全國各地, 甚至臺灣地區, 東南亞及世界各地, 全國現有蕭姓860萬人, 百家姓排第33位。
蕭氏是中華民族的佼佼者之一, 江山代有人才出。周朝, 有蕭史爲周名官。春秋時期蕭叔大心爲蕭國之君。蕭君之蕭夫人, 是齊頃公無比賢慧的國母。戰國時期, 蕭不疑爲楚國相春申君的上客。秦漢之際, 蕭何幫助劉邦建立和鞏固漢王朝作出名垂千古的巨大貢獻, 蕭望之輔佐漢元帝, 殁後漢元帝每年給蕭望之祭祀, 直到他自己逝世。南朝宋蕭太後賢能令人愛戴。蕭道成代宋建齊, 爲齊開國皇帝, 蕭衍爲梁開國皇帝, 南朝先後出18位蕭氏皇帝。入唐, 有10位蕭氏宰相, 從唐開國宰相沏瑀至唐末宰相蕭遘。唐朝290年間, 平均每29個有一個蕭氏宰相, 代代出宰相, 其中蕭巋後裔連續九世八人入相, 稱“八葉傳芳”,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宋遼金時期,蕭氏與耶律共掌遼國大權, 蕭氏有15位皇後和18位蕭氏宰相, 并蕭太後(蕭綽)攝政、蕭塔不烟南面稱制爲實質性皇帝。金、元有3位蕭氏宰相。明有宰相蕭磁。清有宰相蕭永藻。王侯官吏、諸子名家舉不勝舉。
蕭氏一族, 實乃中華民族大家庭諸多姓氏中的名門望族, 先祖們不但在當時創建了顯赫輝煌的歷史功績, 并且在我們後翬留傳下來許多高尚美德, 爲世代所傳揚。孝、學、勤、儉、德、禮、信、和八字家訓金言, 具有文化傳家、忠孝傳家、清廉傳家、正義傳家以及耕讀傳家等優良傳統, 堪謂諸裔孫之精神文化財富, 值得繼承與弘揚。
一、蕭(肖)姓起源
蕭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 而春秋時期的蕭國是蕭姓最重要的一個起源, 後世蕭氏族大多以此蕭國首位國君蕭叔大爲蕭氏始祖。蕭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 2013年百家姓排名中第30位。占全國人口總數的6% 左右。
蕭姓源出有多種情况: 一是源于贏姓, 出自遠古部落首領柏裔的後裔在蕭邑作大夫, 屬于以居裔名稱爲氏。二是源于子姓, 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始祖微子啓的後裔封地蕭邑, 屬于以居邑名稱爲氏。三是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時期遼國契丹拔裏、乙室兩族,屬于漢化改姓爲氏。四是外姓改入。五是源于滿族、佤族、普米族、彝族和傣族, 均屬漢化改姓爲氏。六是姓氏學上的蕭、鐘、葉三姓一家: 我國東南地區的潮閩及臺灣省, 素有“蕭鐘葉三姓一家”之説, 因爲三姓皆爲潮陽蕭氏開基始祖蕭洵的後裔。
此外, 由于歷史原因, 還衍生了一個蕭江大宗派。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 有避難的蕭氏一族遷到雲灣, “念先世從北渡江而來, 遂易蕭姓以爲江氏。”(見《蕭江全譜》)。加過, 從蕭姓改江姓的“蕭江”子孫繁衍成雲灣的巨族, 于是把村名改成江灣。而那個蕭氏德始祖便是西漢宰相蕭何。
二、遷徒分布
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于國家被减而居魯、宋、楚之間, 後子孫多居豐富。秦漢時期, 社會動蕩, 迫使蕭姓外遷, 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徒時期。蕭姓經長期遷居,已從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漢相蕭何早年輔佐劉邦起義, 爲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汘馬功勞, 因此他的子孫分别入仕于兩漢, 均爲高官, 爲漢朝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于此家族興旺, 幾個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 蕭氏子孫大多居于金陵、蘭陵、杜陵三國魏晋時期, 戰亂頻繁, 加上兩晋時期的“永嘉之亂”, 士族南遷, 蕭姓族人也隨之而遷, 播遷于南方諸省。南北朝時期, 蕭姓顯貴于天下, 建立了齊、梁兩朝, 使蕭姓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唐宋年間, 社會相對穩定, 經濟繁榮, 蕭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 另一方面居住在中國北方及東北的契丹族蕭氏勁族的加人, 從而成爲一個顯貴、龐大的家族。在此期間蕭姓也有遷入福建、廣東定居, 至此, 在唐宋以前, 蕭姓已遍布于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廣東等地區。元、明、清時期, 蕭姓遷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 名人不斷使蕭姓成爲名門, 自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了多次人遷臺灣省, 有的還遠播海外。
今日蕭姓在我國分布較廣, 尤以四川, 湖南, 江西, 湖北, 山東, 廣東等省多次姓, 六省蕭姓約占全國漢族蕭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南雄蕭氏七修族譜》載, 蕭氏漢代望出蘭陵, 五代時遷長沙。因内亂, 出走江西泰和, 傳至蕭宗智于元代延佑二年 (1315年) 遷吉水, 生六子, 分遷始興, 而後再分遷南雄。開基地有五個,即:湖口新逕蓮塘, 雄州逕口佛子前, 雄州楠木, 水後赤嶺龍頭山, 烏逕臘樹園。
2004年南雄市史志辦的調查資料顯示, 蕭 (肖) 姓在南雄姓氏中排名第25位, 有995户, 占全市總户數的1.20%。主要分布在湖口鎮逕村、新湖村; 黎口佛子前;水口赤嶺村坪田高發村。
根據中山、東莞等地相關資料記載, 南雄珠璣巷蕭氏後裔南遷主要分布在: 中山的南文, 東莞的麻涌、常平, 廣州的白雲石井, 還有惠州、臺山、汕頭, 以及港、澳、臺以及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南美洲、歐洲、澳洲。
三、蕭姓古今名人
蕭何, 蕭姓最早的名相。漢初大臣。曾爲沛縣吏。秦末佐劉邦起義。楚漢戰争中, 薦韓信爲大將, 以丞相身份留守關中, 輸送士卒糧餉, 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 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 後封酂侯。定律令制度, 協助漢高祖消滅异性諸侯王。
蕭道成:南朝南蘭陵人, 仕宋爲中領軍, 後乘朝廷内亂, 壯大勢力, 擁立順帝劉淮, 自爲太傅領揚州牧, 升爲相國,被封齊王, 後廢宋稱帝, 建立齊王朝, 史稱齊高帝。
蕭衍: 南伶人, 南朝齊時著名大將, 後因朝廷腐敗内亂, 與五零二年代齊稱帝, 建立梁朝, 建都健康, 今江蘇南京。
蕭綽(蕭太後): 中國遼朝女真是統帥政治家。遼朝皇太後, 遼景帝耶律賢的皇後。960年被册封爲皇後。遼景帝體弱多病, 所以多臨朝攝政, 景宗去世後他在母寡子幼的情况下, 穩定了遼朝的局勢。她在位期間, 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爲鼎盛的輝煌時期。
蕭朝貴: 太平天國最著名的主將。1844年經馮雲山介紹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1月參加領導金田起義。在永安晋封爲西王。1852 年率部永安突襲, 打敗清軍, 斬四總兵, 在桂林城外擊斃清軍悍將吴泰。同年率部奔襲長沙中炮受傷而犧牲。
蕭楚女: 男, 湖北省漢陽人。曾任廣州豐民運動講習所專職教員、 黄埔軍校政治教官。1927年4月22日在南京石頭城監獄被殺害。他是中共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中國共産黨優秀理論家。他的名言“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 從頂燃到底, 一直都是光明的。”正式他的真實寫照。 2010年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蕭勁光: 蕭姓在解放軍軍銜最高的將領。1920年參加革命。次年赴前蘇聯學習。1922年由共青團轉人中共。1924年回國後, 任國民革命軍師黨代表。參加了北伐戰争、長徵、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解放後, 任海軍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務會副委員長, 中國八届、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蕭克: 黄埔四期畢業。1025年投筆從戎, 參加北伐戰争、南昌起義、井岡山戰争和長徵。曾任紅六軍團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一二0師副師長等職。解放後, 任訓練總監部部長、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等職, 是第四届、第五届全國政協副主席, 中共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的《浴血羅霄》一書, 被著名作家夏衍稱爲“中國當代軍事文學史中一部奇書”。1988年獲得茅盾文學奬榮譽奬。
蕭華: 蕭姓最年輕出名的、解放軍最年輕的上將。12歲加入共青團。14歲轉入中共, 17歲任少共國際師政委, 後任軍區司令兼政委、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司令等職。解放後, 曾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共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員, 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時39歲。著有著名的《長徵組歌》。
四、郡望堂號及姓氏祠堂
1、郡望
蘭陵郡: 史上“北蘭陵”和“南蘭陵”。“北蘭陵”隋時已廢。南蘭陵在今江蘇省武進縣一帶, 東晋初年置郡, 爲東晋時蕭姓南遷後主要聚居地。
廣陵郡: 今江蘇省揚州。
河南郡: 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定漢堂”: 漢代陪人蕭何, 從漢高祖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 到建立漢朝即皇帝位, 蕭何始終幫助漢高祖, 功居第一, 位列丞相, 漢朝一切律令典制, 都是蕭何定的。此外, 蕭姓的主要堂號還有: 制律堂、師儉堂、友愛堂、八葉堂、蘭陵堂、河南堂、同文堂等。
2、蕭氏祠堂
蕭氏大宗祠、蕭江大宗祠(在江西省婺源江灣,譽“江南第一祠”)
五、宗族特徽
1、蕭姓族人在家族史上地位顯赫, 出現衆多皇族。蕭姓人曾出現皇帝11人, 皇親衆多。
2、蕭姓在歷史上注重文化, 文人墨客能詩善書者衆。如唐宋時蕭姓名10個宰相, 均爲大作家, 另外, 其宗族詩人畫家也衆多。
3、蕭姓適用楹聯衆多, 且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家族特色。
4、蕭姓族人柔情鐵骨。善良和婉的性情裏含着强烈的革命意識; 有剛勇之威、浩然之氣。出過不少武將與忠烈之士。
六、門楣題辭
八葉傳芳八葉世家
七、蕭姓字翬
1、中華蕭氏宗譜字輩
本宗自軒祖, 嗣緒延世長, 學深思敏行, 華茂克紹昌, 詩書振家聲, 道德焕文章, 忠孝仁禮智, 信義達萬邦, 勤儉豐裕安, 平和壽寧康, 源遠恩澤久, 蘭貴永騰芳。
2、廣東南雄蕭氏字翬
蘭陵堂、河南堂兩房在六修族譜所擬公共字輩
積德貽謀善, 賢才治世祥, 潜修崇祖訓, 蔚起慶勛章, 駿業光前烈, 宏固裕後長, 鐘靈輝百粤, 毓秀振遐方。
河南堂老字輩
志文延啓俊, 漢良紹國昌, 學士洪元盛, 榮尊家克光, 開先和裕後, 世澤毓群芳。
蘭陵堂老子輩
嘉美承先志, 和聲定大綱, 開基分變理, 贊化協平章, 富貴貽謀遠, 詩書衍慶長, 蘭陵師儉德, 奕翼永垂芳。
蘭陵堂重編老字輩
嘉美承先志, 和聲定大綱, 傳家敦孝友, 華國焕文章, 貽謀遠, 詩書衍慶長, 顯榮延世德, 肖承永垂光。
八、蕭姓典範故事和重大事件
1、蕭規曹隋的典故
蕭何跟隨劉邦打天下, 忠心耿耿爲劉邦制定治理江山的政策與法規, 爲鞏固西漢政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蕭何死後, 曹參擔任相國, 完全執行蕭何的法規制度。漢惠帝不滿, 問曹參爲什麽自己没有建樹。曹參認爲以前的法規很好照辦便就是。
2、蕭統太子捨命救民的故事珠璣古巷的門樓上, 供奉着一尊 (蕭統) 太子菩薩像, 傳説太子菩薩氏驅瘟之神。如端午節時,珠璣巷居民仍有迎太子萻薩的風俗。
民間相傳, 在南朝時期, 梁武帝蕭衍下詔太傅, 輔導太子蕭統認真讀書。蕭統隨太傅越嶺南來, 在始興城南隱居攻讀。他18歲那年, 始興、南雄流行瘟疫, 兩地病死的老百姓衆多。蕭統太子立志爲民治病, 于是到處求醫采藥, 從始興找到南雄的瑞應山 (今南雄市博物館址)。有一天, 他在瑞應山中發現了一衹可以治瘟疫的貔貅, 便不顧個人安危, 與貔貅搏鬥, 終于擒得此獸, 用劍斬去它的角, 用角磨水送給民衆治病, 很快制止了南雄、始興兩地病疫的流行。由于蕭統太子日以繼夜爲民治病, 又染上了疫病, 積勞成疾, 于當年五月初五日端午節那天病故了。縣人爲紀念這位性情温和、心地仁慈的蕭統太子, 便在瑞應山前建了一座延祥寺來祭祀他。并在縣城每條街道和四鄉的村寨, 建廟塑太子菩薩供奉。每年端午節, 縣人都要扛太子菩薩上街出巡, 放鞭炮, 禱神驅疫, 寄予祛瘟疫、保平安之意。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在瑞應山南建塔 (現南雄三影塔) 時, 縣人對蕭統太子爲民治病, 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寄予懷念, 并且頌揚他的功績, 故在塔的每條檐脊的端部, 置放一衹陶制貔貅, 寄托祛灾托福之意。
蕭統被南雄人民奉爲驅瘟保護神, 南雄城鎮的大街小巷都設有天符宫, 雕塑這蕭統騎貔貅的座像, 尊稱爲“仁聖大帝”。
九、蕭姓宗祠通用聯
1、四言通用聯:
收圖興漢; 輔政匡君。
相傳八葉; 文著六朝。
2、五言通用聯
相國家聲遠; 河南世澤長。
漢代宗臣裔; 梁朝帝子家。
3、六言通用聯:
高帝以廉治國; 名臣惟儉傳家。
4、七言通用聯:
制律功高能固漢; 選文心瘁繼傳經。
5、十言通用聯:
昂宿騰輝, 應延贊侯祥瑞; 忠心報赤, 特呼宗老芳名。
十、蕭姓于肖姓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 春秋時兩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年來一直在使用, 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却難尋踪迹, 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説, 現在全中國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均系原來姓“蕭”者。
肖鋒搜集整理
2014年8月25日
廣東南雄珠璣巷業書編輯